寺庙设计图、寺院规划图、
寺庙施工图效果图设计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营造的特点分析 寺庙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寺庙建筑集思想、文化和时事各种元素而成,通过对寺庙建筑的风格及设计特点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其所属宗派、思想理念等等,更重要的是透过此可以观察到建筑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动态。所以可以说: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对于古寺庙的建筑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及社会历史的变革。
四、中国古寺庙建筑的建筑艺术 寺庙建筑的艺术特色融合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特别是在屋顶的修葺和装饰上有着*具一格的特点。 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数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之意。开间越多,等级则越高,比如大雄宝殿用九、五开间,以象征“帝王之尊”。其余大殿则一般是三间,间的纵深为进深,开鉴于进深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整体建筑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寺庙规划方案 寺院方案规划 寺院施工图设计
宁波天福寺总体寺庙规划设计鸟瞰图
天福禅寺位于宁波东乡,距宁波市中心约38公里,即在鄞州区塘溪镇邹溪村金钟山麓。据天一阁史资记载天福寺始建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时名西溪寺,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赐名法宝寺,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尚书史弥坚(东钱湖下水乡人)请名为功德寺,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改名为大中祥符寺,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定名为祥符寺。后久废,至明天顺万历年间(公元1457-1573年)重建,至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重修。寺宇规模扩大,气势雄伟,据传前山门至后法堂有大殿四进之多,东西厢房多达百余间。民国初年(公元1911年)因寺宇创建於天福年间之故更名为天福禅寺,并由佛教成员圆瑛大师亲笔题写“天福禅寺”匾额。现该匾已残破,以按原样修复重悬于山门。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寺宇被日寇大部烧毁。 应广大信众强烈愿望,天福禅寺于1995年开始筹建。2000年妙光法师应邀来天福寺住持,并得到了各级**的重视和支持,于2003年被批准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得到宁波善信张宝法居士的鼎力相助和十方善信居士大力支持,天福寺基建重新进行周祥的寺庙规划设计,并进行大雄宝殿重建等较大规模的寺庙建筑建设,千年古寺得以重现昔日辉煌。 天福禅寺前有茂林修行,梅溪水长流不息,后有金钟山之托,东西山脉宛如双龙仰头,可谓****。现寺宇用地30余亩,仿古建筑施工图,寺庙总体按统盘规划设计,分步实施寺庙规划方案建造,现已建成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悲殿、药师殿、地藏殿及厢房共70余间,总建筑面积4500余平方,但兴寺胜举、独立难持、还望诸山长老、善信居士、社会贤达、广积善缘,共成此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