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饰彩画的颜材料问题也是如此。在清代和清代以前,古建文物设计,用于古建筑的彩画颜料主要是**矿物质颜料。这种颜材料化学性能稳定,色彩延年持久,颜色的明度、彩度都比较柔和,用这种颜材料绘制的彩画华丽高雅,协调稳重,延年持久。但是进入上世纪70年代,文物古建筑彩画修复工程有90%以上都将传统材料改成了现代化工材料。如将天大青改成了洋青,将大绿改成了洋绿,将中国铅粉改成了洋铅粉,等等。轻率地放弃传统材料,滥用新材料,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材料生产量小,成本高,没有市场竞争力,没人愿意用,因而也就没有人去生产。新材料的使用不仅使做出的彩画颜色*、生硬、强烈,改变了传统彩画的原状,而且非常不延年。本来可以维持几十年、上**的彩画,由于用了新材料,仅十年左右就起化学反应,严重褪色、变色。从以上情况可以说,现在的古建筑文物修缮在“四原”(即:原型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材料”方面已经没有保证了。
为叙述方便,我们从材料、人员和通过招投标选队伍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看看材料方面的问题:
近二、三十年来,古建文物修缮没有干木料可用是一个非常**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文物古建修缮项目。在过去,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以房二公司为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房修二公司的仓库里存放着大量的木材,随时供选用,因为那时是计划体制,古建修建单位可以根据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任务事先把木材准备出来,风干备用。故宫这样的大的文保单位也备有大量的木材。但自从完全企业化市场化之后,在一项工程确定谁中标之前,文保单位设计,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会拿出大笔资金事先买下木材存放待用。尽管文物管理部门要求修缮古建筑必须用干木料,设计,但是由于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干料,这只能是一句空话。湿木料用于古建筑文物维修危害非常大,一是糟朽,二是干缩,不可避免。砖、瓦材料的生产,也存在用样问题。由于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等方面影响,过去严格的砖瓦生产工艺,现在一般都不采用了。现在出的砖瓦,无论规格、密实度,都与明清时期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文物保护工程的维修质量。